English

“有话好好说”

1998-08-04 来源:光明日报 花发华 我有话说

漫步各大书店,总会在特价专柜发现堆着大摞大摞的电脑书籍,商家打出5折、甚至3折的“血本折”都难以销售。为什么电脑书籍比电脑淘汰得还要快呢?笔者经过调查后发现,这其中固然有近年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、设备技术更新快的缘故,但电脑书籍本身的缺陷也是重要原因。综合说来,这些滞销书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:

一曰拼盘型。顾名思义,就是一锅“杂烩”,东摘一点,西凑一点,凑上百八十页,厚厚的印上好价钱。读者要想在上面“找寻”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就要“撞大运”了,因为出版者本人也未必摸得透里面的道道。

二曰冷冻型。尽是集成电路、网络、剖析图、侧面图等等,让人一看头皮就发麻。大量生疏冷僻的专业词汇似长江之水滚滚而来,“不看不明白,看了更糊涂”。

三曰满足饥渴型。像个旧私塾先生一板一眼说得唾沫横飞,要过级,必须了解什么,读懂什么,弄通什么……虽然很有见解和学问,却总是按图索骥,使读者考试通过了,证书也拿到了,脑子却空空荡荡的不知学了什么。

当然还有更多类型,在此不一一赘述。这些“菜”缘何烧得读者不愿意吃,“大厨”不高明在什么地方?

原因一:不研究“主顾”。90年代正值我国电脑普及的第二次高潮,电脑作为第二文化传播,作为办公室自动化、家庭自动化的工具来使用,它面向一切领域各个层次的人群。但目前市场的电脑书籍都未免有些“偏心”,不能兼顾大多数,成了专家、科研人员、学生的专利。

原因二:高估了读者水平。比如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尽管年龄偏大,但为了紧跟时代步伐,也都摩拳擦掌跻身电脑族。然而当他们忙里偷闲抽出一点宝贵时间学习电脑时,却胜似研读天书,一愁莫展,往往坚持不到两个回合就败下阵来。

原因三:忽视了各类操作人员“口味”不一。自由撰稿人能打出图文并茂的文章就行了;档案管理人员懂一点基础的数据库知识就足够了。而一般的电脑书籍往往计算机发展史、硬件、软件、芯片、CPU,唠叨老半天,却不懂得分不同专题来满足读者需要。

如果把电脑书籍比作一个应聘人员,广大消费者则是挑剔的主考官,如何面对读者把自己“推销”出去,笔者认为电脑书籍最起码应是:

说明书:准确、干炼,没有多余冗长的文字,没有喋喋不休广告式的介绍。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如何操作,怎样保养,简单维修,预防病毒,让没有一点电脑知识的人都能津津乐道。能走直线,就不兜圈,别搞得神秘兮兮的。

解说词:不要太抽象。编者和读者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,要尽量站在读者的角度,用具体形象的生活实例引导读者入门。应通俗易懂,深入浅出,便于模仿使用,像导游一步步把游客引入佳境。

演讲稿:要求电脑书籍像电视连续剧那样富有感染力是不现实的,但总是罗列数字、图形、元件也不是回事。一部好的电脑书籍应力求在语言文字、结构布局上下功夫。谭浩强先生编写的系列电脑书籍就很畅销,除了作者本人水平“货真价实”外,与他长期研究读者群,讲求编著策略也密不可分。

总之,一句话:电脑书籍要不想昙花一现,就得——有话好好说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